蓋(Gě,Gài 蓋)姓源出
1.源于姜姓,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公族大夫王歡的封地,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。蓋氏族人大多尊奉王歡為得姓始祖。該支蓋氏正確讀音作gě(ㄍㄜˇ)。2.源于各少數民族變姓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該支蓋氏正確讀音作guó(ㄍㄨㄛˊ)。3.源于蒙古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該支蒙古族、滿族蓋珠氏漢化蓋氏讀音皆作gài(ㄍㄞˋ)。4.源于滿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滿洲八旗姓》記載:滿族格佳喇氏,亦稱葛加爾氏,滿語為Gegiyala Hala,世居長白山區,后多冠漢姓為蓋氏、葛氏等。該支滿族格佳喇氏漢化蓋氏讀音作gài(ㄍㄞˋ)。
得姓始祖
王歡。根據《古今姓氏書辯證》上的記載,蓋,原來是以古地名,古音多念(Gě 音),戰國時齊國大夫王歡被封食采于蓋邑,所以子孫以邑為姓,而姓了蓋。到了東漢末年及南北朝時期,在我國的北方,又出現兩支蓋(Gài)氏。根據《魏書》的記載,廬水的胡人有蓋氏,又有蓋樓氏改復姓為單姓蓋氏,因此蓋姓又有少數民族血統。根據《姓苑》記載,蓋氏望族出于漁陽、洛陽。古代的蓋邑,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內,蓋氏家族就發祥于此。蓋氏除了以戰國時期的齊大夫所傳的后裔為主流外,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,不過,經過多年的融合,早就不分彼此了。望族居于安陽郡,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。而《百家姓》上則注明是汝南郡,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。蓋氏后人尊王歡為蓋姓的得姓始祖。
遷徙分布
蓋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,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六位,人口約二十四萬六千余,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.015%左右。蓋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戰國時期,齊國有一地名為蓋(今山東省沂水縣),后來齊國大夫王寬被封在蓋,其子孫取邑名為姓,稱為蓋氏。據古書記載,歷史上在戰國時魏國曾出過蓋婁氏,后來蓋婁氏卻未能流傳下來,理應都已改成了他姓,或者簡化成了“蓋”姓(因在后期的同地出現了蓋婁氏改為蓋氏的例子),成為蓋氏的又一支源。根據《姓苑》記載,蓋氏望族出于漁陽、洛陽。古代的蓋邑,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內,蓋氏家族就發祥于此。蓋氏除了以戰國時期的齊大夫所傳的后裔為主流外,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,不過,經過多年的融合,早就不分彼此了。望族居于安陽郡,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。而《百家姓》上則注明是汝南郡,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。今山東省的濰坊市峽山區、萊陽市、東營市廣饒縣、墾利縣、滕州市、樂陵市、威海市、德州市寧津縣、青島市,遼寧省的沈陽市、大石橋市、盤錦市、瓦房店市、撫順市、遼陽市,吉林省的扶余縣,黑龍江省的大慶市、佳木斯市,四川省的樂山市,貴州省的畢節市,山西省的小云南,江蘇省的蘇州市、豐縣、淮安市楚州區、揚州市寶應縣,天津市的濱海區,河北省的泊頭市、行唐縣、承德市、棗強縣,陜西省的富平縣,北京市,湖北省的黃石市,上海市,安徽省的亳州市,香港特別行政區,臺灣省等地,均有蓋氏族人分布。
堂號
漁陽堂:以望立堂。多士堂:同上。
字輩排行
遼寧瓦房店蓋氏字輩:“毓繹景龍曾清銘林世成”。